1. <button id="miys2"><object id="miys2"><menuitem id="miys2"></menuitem></object></button><em id="miys2"><acronym id="miys2"></acronym></em>

    <th id="miys2"></th>

  2. <span id="miys2"><pre id="miys2"></pre></span>
    1. <button id="miys2"><acronym id="miys2"><input id="miys2"></input></acronym></button>

      新聞動態

      NEWS CENTER

      樂超:手握追本溯源的“金鑰匙”


      我至今依然確信,追本溯源是在養殖過程中破解一切難題的最優解。

      2018,公司想在飼養員隊伍中選拔一批年輕人參與到“公司+農戶”的模式當中,將養殖技能教授給公司合作的農戶,協助他們成為勤勞致富、創收創效的飼養員。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我,彼時已先后在祁陽楚旺母豬場、壇下恒業母豬場的配懷崗位上進行了一年多的打磨,日復一日的查情、配種、跟產房對接讓我在“實戰中”逐漸熟悉了養殖工藝,我便自告奮勇地報了名,轉崗成為一名技術員。

      對于我來說,學會如何把豬養好只是授業解惑的過程,但對于土生土長的農戶們來說,卻是建立信任的開端。記得農戶剛去到豬場見到我時,并不服氣我這樣95后,有的農戶甚至質疑:“你年紀這么小能懂養豬嗎?”我無奈地苦笑,心里卻暗自想:說再多也解決不了問題,行不行用事實說話吧。

      手中的噴霧器如同沖鋒槍,在永興的豬場里,我不厭其煩地每天帶領農戶們消殺、巡欄、配種,學習著生物安全、飼養管理等知識。日子久了,大家在我過硬的專業和耐心的講解下漸漸將“不信任的棱角”磨平,心里也開始有底。我自認為這里就像一所培訓學校,為公司輸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身懷技能”的豬倌,看著他們滿載而歸的身影,心里充滿自豪。而即便是從“學校畢業”,我也沒少接到農戶隔三差五打來的視頻電話:大多時候遇到的生產管理問題,我可以在屏幕的這一端為他們察疑解惑,可若是遇上類似豬群患上呼吸道疾病的突發情況,我便要親自趕赴異地及時進場處理。

      一次,我在過年期間接到電話,某場大豬發生胸膜肺炎,伴有喘氣咳嗽和敗血癥狀,農戶傳統的觀念認為大豬生病就要通過打針用藥來解決,但“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是養殖過程中擺脫慣性思維的關鍵,我得用實際案例告訴他們內環境管理的重要性。我當下起身從老家趕赴到豬場,發現場內氨氣濃度很高,粉塵較大,便立即帶動農戶增加豬場的通風量和排糞次數,并灑水沖刷降塵,通過持續半個月的內部環境調理,雖未用藥也讓豬只康復了,至此,科學養殖的觀念在農戶心中埋下了種子,并開始生根發芽。

      等出場時,我才回過神,大街上早已沒了過年的氣息,地上煙花爆竹的碎末也一同被各家各戶清掃了個干凈,我不禁調侃自己不知不覺又在豬場過了一次年。

      帶著扎實的養殖業績,2021年我作為后備場長來到雙峰盛源生態養殖場,帶領5個人經營著5000頭規模的樓房豬場。第一次管理豬場并沒有給我帶來壓力,反倒讓我心里踏實了,因為我清楚,終于不用像以前一樣等發現問題才進場挽回損失,在這里,我可以時刻待在一線,把問題解決在欄舍。于是,“初來乍到”的后備場長埋頭豬舍,交出了前三個月豬只存活99.8%,在職期間成活率96.5%成績單。雙峰盛源也成為育肥場中大家公認的標桿基地。

      20223月,我前往22000頭規模的桂陽正立生態養殖場任場長,一望無際的18棟欄舍和寥寥十余位養殖人員似乎形成鮮明對比。而就在我剛到任不久,便迎來了一次嚴峻的挑戰。

      4月,春日的暖陽還未復蘇,在新一批進場的小豬中,發生了豬苗應激,導致豬只出現流行性腹瀉、藍耳不穩定的現象。情況緊急,我只能組織大家先將欄舍的溫度升高,并在地面灑下干燥粉,讓進來的豬群感覺到溫暖,做好前期措施后,我便把其中一千多頭有腹瀉癥狀的豬只挑選出來隔離在一個欄里集中進行治療。通過診斷我意識到它們的消化系統已經紊亂,于是用奶粉代替飼料喂養減少腸胃的負擔,并在水里加入補液鹽,對于病情很嚴重的就托起小豬身子用注射器進行灌服,就這樣一直忙活到晚上十二點。在大家細致入微的照顧下,幾日后,豬只臉上漸漸恢復了元氣,體質也開始好轉。我慶幸自己又一次找到了破解問題的“鑰匙”。

      而大場的管理顯然不是做好生物安全那么單一。

      伴隨著飼料原料的價格波動,帶來的是飼喂成本的水漲船高,這讓我在降本增效上有了更多考慮。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開始著手加強對飼料車打料的監管,車輛進場前封簽是否開過,車廂里的飼料是否完全打完,每趟車打料的過程我都親自堅守把關。我常常告誡料車司機:“一車如果剩個一、兩噸,這批豬一年下來要少吃幾十車飼料。”與此同時,我細心地發現豬只在吃飼料時,會將部分飼料拱出料槽,從漏糞板中流失。于是我又組織大家加大巡欄次數,提醒大家要及時調整料槽的擺放,將“克勤克儉”的好習慣蔚然成風,節約飼養成本。

      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從飼養員到技術員,再到場長,無疑都是對突出問題“開火”、對頑固問題“開刀”、對變異問題“開方”的過程。在雙峰盛源時,很多場長曾過去觀摩培訓,當時他們問我作為一95后豬倌有什么心得體驗,而如今“追本溯源”則成為了最好的答案。因為我相信,在年輕人奮斗的青春故事里,只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手握追本溯源的“金鑰匙”,就能打開披荊斬棘、突破自我的“鎖芯”。


      相關下載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